close

  “千萬別報管理,因為當不了老闆很痛苦;千萬別報漢語言,因為白上四年學;千萬別報法律,因為容易學出病來,說多了全是淚呀……”近日,一組“千萬別報××專業,因為××”的圖片出現在微博。該組圖片中,十幾名網友舉著的白紙上,分別羅列了十幾種“坑爹”專業,以及該專業“坑爹”的理由,忠告高考學子千萬不要填報。(《重慶商報》7月1日)
    據稱,這是各路前輩給予考生的“忠告”,而在筆者看來,這根本就是為吸引眼球的“惡搞”、“吐槽”,毫無“忠告”的意味———如果接受“千萬別報”的建議,就沒剩下什麼可報的了。再按照這種“惡搞”、“吐槽”的趨勢發展下去,明年或會出現,“千萬別報某大學”,“千萬別報某學院”,網絡上會更“歡樂”,也更“火爆”———大家互相掐架。事實上,在近期的高校招生宣傳、生源競爭中,就有高校從網上搜羅帖子,告訴考生千萬別報另一所大學。
  “千萬別報體”,其列舉的不報的理由,並不好玩,甚至可以說是無病呻吟———“因為白上四年學”,“因為容易學出病來”,這是什麼理由?———但卻吸引了不少點擊,這更像類似“媽媽喊你回家吃飯”的炒作,如果考生真把這當成什麼“忠告”,本沒有方向的志願填報將變得更沒有方向。
  當然,這種“吐槽”和“惡搞”,是有一定土壤的,土壤就在於我國中小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。在美國,學生從小學五年級甚至更早就要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,在加拿大,高一有專門的生涯規劃課程,引導學生認識自我、探索自我、規劃生涯發展。學校還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導師,引導學生選擇課程和選擇大學、專業。
  我國學生很早就把上大學作為奮鬥目標,但卻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,他們只想著考出好的分數,進入好的大學,卻不知道大學、專業究竟是什麼,自己對哪一類、哪一所大學感興趣、適合哪些專業,臨到填報志願時,不少學生(及其家長)採取的辦法,通常是“打聽”,問周圍的朋友或者大學的老師,哪所大學好、哪個專業合適,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個性、能力,做理性的分析、比較、選擇。要知道,他人對學校、專業也可能不瞭解,另外,他人認為的好專業、好學校,對自己來說並不見得就合適。
  盲目跟風,可以說是近年來考生、家長選擇學校、專業的常態,其後果已經顯現出來:被我國社會認為最熱門的專業(即高考填報志願時,考生和家長選擇最多的專業)現在都成了冷門專業,由於報考人數多、招收規模大,人才培養遠大於社會需求,專業的就業率極低。
  再者,我國考生和家長都喜歡用學校、專業的就業情況來評價學校、專業的好壞,可是,高等學校有不同的辦學定位,像目前的985高校,應該實行精英教育和通識教育,不以就業為導向,而應該以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。選擇這類高校的學生,不應該想著大學畢業時怎樣就業,而應該規劃在大學里怎樣培養自己的基本能力和素質,然後再繼續發展學術或者就業———繼續發展學術,則走學術型道路;選擇就業,則在大學本科畢業後,再接受一定的職業化教育,包括讀1到2年的研究生,或者參加職業培訓。這才是有價值的職業生涯規劃,而不是在功利的追求中,失去自我,變得迷茫。
  由於缺乏長遠的生涯規劃意識,加上長期的升學教育模式,讓一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,在我國,還存在學習到高中畢業就結束了的現象。有不少學生,進入大學之後,不再努力學習,在失去外部的管理(中小學都有教師和父母管理、規劃)後,整天混日子,結果是大學四年一無所獲,如今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,與大學生培養質量低下不無關係。一些“混過”大學的學生,留下的只是對大學的吐槽,而不是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態。
  如果真是忠告,“千萬別報某專業”或許變為“千萬別學我,在大學里如何”,更對即將步入大學的學生有價值。生涯規劃需要的是理性,而不是吐槽和惡搞。
  (作者系教育問題專家)
 
(編輯:SN14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d61qdnm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